百济文化圈遗址学术调查
对重要寺院与历史遗址实施重点学术调查,对被列入国家保护史迹中的遗址实施调查, 以便整修与复原,并实施指定为史迹遗址所需的事前调查。并对因开发或盗墓而会被破 坏或毁坏的遗址以及会引发投诉、需要紧迫处理的遗址实施研究。
益山王宫里史迹
从1989年起,本研究所对百济文化圈主要遗址连续实施了学术调查以及遗址整修。调查结 果显示,南北492m、东西234m规模的石筑墙壁,是王宫与寺院的附属设施。调查中发现的 遗址包括:城墙内门址、排水口、暗渠和铺石设施等地下设施;出土文物包括:铭文瓦、 莲花纹瓦当和熔炉等3,000余件重要文物。调查结果发现,该遗址的一部分信息符合《三 国史记》、《东国舆地胜览》等文献记录,而遗址的具体性质尚未得以确认。为此,本研 究所在2004年制定了关于王宫里史迹的第4次5年计划,要对调查不全或未实施调查的地区, 实施系统性发掘调查,表明该遗址的考古学与历史意义。
详细内容
遗址名称 | 益山王宫里史迹 |
---|---|
区分 | 遗址发掘调查 |
调查地区 | 1989年至今 |
调查资料 | 有文本资料 |
益山王宫里史迹(史迹,1998. 9. 11)也被称为“王宫坪”•“왕검이”•“왕금성”等。基于此,包括学界在内的不少人推测,此地区曾经是古代王宫的所在地。《三国史记》等文献说,从百济时期末期到统一新罗时期,该地区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一直拥有重要地位。根据这一点,不少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如“马韩的箕准迁都说”、“百济武王的金马迁都说或别都说”、“统一新罗时期安胜的报德国都邑说”、“后百济甄萱的都邑说”等。于1965年,对王宫里五层石塔(国宝,1997. 1. 1)实施了解体与复原工程,在塔内发现了推测为高丽时期文物的金质金刚经板•玻璃舍利瓶• 金质盒•各种舍利容器等文物,被指定为国宝;在塔周边,还出土了“上部乙瓦”•“官宫寺”等铭文瓦。基于此,有人主张,该遗址有可能是宫内寺院,让人们对该遗址予以更多关注。
益山王宫里遗址被列为百济文化圈遗址整修工程之一,从1989年到2012年底,由文化遗产研究所(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实施了发掘调查。调查结果确认了百济泗泌时代的王宫城结构和特性,石墙规模为东西240m、南北490m,呈平面长方形。城墙设施包括7处门址、水沟和暗渠等。以东西石筑4为区划标准,前半部是宫廷;后半部是后园;在宫廷地区有7×4间规模的殿阁建筑遗址和瓦积基坛建筑遗址等。在东西石筑4附近有庭园设施;在后园地区有大规模水路设施(环水沟、曲水路)。此外,还发现了工房址等生产设施、石塔•金堂•讲堂址等寺庙设施。出土遗物包括首府铭文印章、莲花纹圆瓦当、中国青瓷、烟家等7千件遗物。
调查地区
次数 | 调查地区 | 调查内容 | 备注 | |
---|---|---|---|---|
第1次5年 (1989〜1993) |
五层石塔周边及寺院区域东·西·南侧一带(约 31,000㎡) | ・金堂址、讲堂址、瓦窑址、石筑等-铭文瓦等1,570件 | 发行报告(1992年) | |
第2次 5年 (1994〜1998) |
五层石塔周边及寺院区域东·南·北侧城郭墙角地区(约20,000㎡) | ・石筑、建筑址、城墙基础部等 | 发行报告(1997年) | |
第3次5年 (1999〜2003) |
西城墙及西北墙、城内部一带(约26,000㎡) | ・门址、城墙、工房址等 ・莲花纹瓦当等891件 |
发行报告(2001、2002年) | |
2004 | 第16次 | 西北侧一带(2,000㎡) | ・大型厕所、工房址等 ・印章瓦49件 |
|
益山市代理工程第1次 | 五层石塔周边(23,000㎡) |
・东西石筑3、4、庭院等 ・中国制青瓷片等203件 |
||
2005 | 第17次 | 东墙一带(2,400㎡) | ・东墙城墙体、敷石设施等 ・灯盏等111件 |
|
益山市代理工程第2次 | 五层石塔周边(22,000㎡) |
・大型建筑址等 ・印章瓦等254件 |
||
2006 | 第18次 | 车轮痕及庭院周边地区(4,100㎡) |
・车轮痕、庭院等 ・印章瓦等57件 |
发行报告-2006 |
益山市代理工程第3次 | 五层石塔周边(9,000㎡) |
・南墙中心门址等 ・印章瓦等26件 |
||
2007 | 第19次 | 庭院北侧地区(4,000㎡) |
・庭院水路设施等 ・庭院石等148件 |
|
益山市代理工程第4次 | 西墙中心部内侧地区(4,000㎡) |
・西墙门址、阶梯设施等 ・茶罐等172件 |
||
2008 | 第20次 | 庭院北侧丘陵地区(4,000㎡) |
・曲水路、水路设施等 ・印章瓦等73件 |
发行报告-2008 |
益山市代理工程第5次 | 南·东墙内·外侧地区(4,000㎡) |
・堆土层、东墙排水口等 ・素纹圆瓦当等129件 |
||
2009 | 第21次 | 庭院北侧丘陵顶部地区(4,000㎡) |
・曲水路、水路设施等 ・印章瓦等15件 |
国际学术大会-2009 |
益山市代理工程第6次 | 东墙中心部地区(4,000㎡) |
・东墙门址、石列设施等 ・印章瓦等23件 |
||
2010 | 第22次 | 东墙中心部及庭院北侧丘陵地区(3,000㎡) |
・环式排水口、建筑址、东墙等 ・印章瓦等108件 |
发行报告-2010 |
益山市代理工程第7次 | 北墙一带(4,800㎡) |
・环式排水口、北门址等 ・铭文瓦等570件 |
||
合计 | 156,500㎡(包含重复地区) |
・金堂址、讲堂址等遗迹92处 ・铭文瓦等文物4,769件 |
・7份中期报告 ・1次国际学术大会 |
2013年和2014年,对未调查地区进行体系的、精密的发掘调查,收集整修和复原所需的资料。尤其是将完成后园地区的调查,2014年对城墙外侧地区实施调查,确认王京是否曾经存在于此。
Survey overview
年次 | 調査対象地域 | 調査面積㎡ | 予算(百万ウォン) | 备注 |
---|---|---|---|---|
2012(第24次) | 丘陵頂上部の北側 | 8,000 | 400 | |
2013(第25次) | 北壁の内側地域 | 8,000 | 400 | |
2014(第26次) | 城壁の外側地域 | 10,500 | 400 | 王京の存在について究明 |
計 | 城壁の外側地域 | 26,500 | 1,200 |
扶余王兴寺遗址
扶余王兴寺遗址为百济时期的重要寺院,创建(法王2年,公元600年)与落成(武王35年, 公元634年)相关记录收录于《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文献。于1934年,在扶余窥 岩面新里一带出土王兴铭文瓦片后,该地区被推测为王兴寺的位置。于1946年,在该地 区,还发现了1件高丽时期石造佛坐像,被移到国立扶余博物馆。之后,王兴寺的重要性 受到认可,于1982年,被指定为忠清南道纪念物,又升级为史迹(2001. 2. 5,指定面积200,170㎡)。为此,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在2000年制定了年度发掘 调查计划,至今实施了8次发掘调查,发现了高丽时期建筑址、可观察百济寺院伽蓝结构 的木塔址•回廊址•挡土墙与通道,在寺院东侧的外围地区,发现了百济与高丽时期的瓦 窑址11处。
详细内容
遗址名称 | 扶余王兴寺遗址 |
---|---|
区分 | 遗址发掘调查 |
調査年 | 2000年至今 |
调查资料 | 有文本资料 |
2012年,对2004年和2009年的两次调查中发现的金堂西侧的西建筑遗址和寺院西侧一带的建筑遗址实施了调查。西建筑遗址规模为,南北44.45m、东西12.6m,呈长方形。内部结构从建筑中心部和北侧内部的退间、连续基础样式看,可推测,建筑东西侧建成退间,其内部空间建成正堂,包括规模5m的房子。正堂以8个房子构成,连接到南侧。
此外,寺院西侧建筑遗址规模为东西32.4m、南北34.8m,建立在寺院西侧的筑台旁边。建筑遗址的外壁用了石材,内部发现了6处列石设施,可推测不同区域有各种上部结构的设施。
调查内容
年次 | 調査期間 | 調査地域 | 面積 | 調査内容 | 出土遺物 |
---|---|---|---|---|---|
第 1次 | 2000.09.08~ 11.02 | 寺域北東側 | 1,000㎡ | 在寺院区域外地区,未发现遗迹 | 莲花纹圆瓦当等 |
第 2次 | 2001.10.05 ~ 12.07 | 寺院区域北侧 | 2,000㎡ | 发现高丽时期以后建筑址6处与百济部分建筑址 | 鬼面纹平瓦当等 |
第 3次 | 2002.03.28 ~ 07.17 | 寺院区域北侧、寺院区域南侧 | 6,600㎡ | 对寺院区域北侧实施后续调查,发现阶梯址、石筑、东回廊址、部分木塔址与东西石筑 | 铭文瓦等 |
第 4次 | 2003.10.14 ~ 12.12 | 寺院区域南东侧 | 1,000㎡ | 发现西回廊址等百济建筑址2处与东西石筑 | 莲花纹圆瓦当 |
第 5次 | 2004.04.16 ~ 06.29 | 寺院区域西南侧 | 1,000㎡ | 对西回廊址东侧内部实施调查,发现东西石筑范围 | 莲花纹圆瓦当· 椽木瓦· 砖头等 |
第 6次 | 2005.10.10~ 11.30 | 寺院区域东侧 | 4,032㎡ | 发现百济时期瓦窑址3处 | 莲花纹圆瓦当· 灯盏等 |
第 7次 | 2006.04.05~ 10.31 | 寺院区域东侧 | 1,022㎡ | 发现百济瓦窑址11处与高丽瓦窑址1处 | 莲花纹圆瓦当· “王兴”铭瓦等 |
第 8次 | 2007.03.28~ 11.26 | 寺院区域中心地区、寺院区域南侧 | 3,300㎡ | 对木塔址、东西石筑与南北石筑实施调查 | 舍利器、舍利供养具与椽木瓦等 |
第 9次 | 2008.03.17~ 10.10 | 寺院区域中心地区 | 1,300㎡ | 发现百济时期寺院、金堂址与木塔址 | 莲花纹圆瓦当等 |
第 10次 | 2009.03.09~ 11.09 | 寺院区域中心地区 | 2,300㎡ | 发现讲堂址、西侧附属建筑址以及金堂址左右东西建筑址 | 莲花纹圆瓦当、鸱尾、灯盏等 |
第 11次 | 2010.04.28~ 10.12.31 | 寺院区域西侧外围 | 15,552㎡ | 发现寺院区域西侧南北挡土墙与通道 | 莲花纹圆瓦当、鸱尾等 |
第 12次 | 2011.4.25~ 9.30 | 寺院区域东侧 | 2,274㎡ | 发现百济时代瓦窑6处 | 莲花纹圆瓦当等 |
第 13次 | 2012.4.5~ 11月 | 寺院区域西侧 | 2,874㎡ | 发现推测为西建筑址、寺院区域西侧一带的建筑址 | 喇叭、灯盏等 |
扶余定林寺遗址
扶余定林寺遗址(史迹)为百济寺院遗址,位于忠清南道扶余郡扶余邑东南里 254一带。在寺院区域内的扶余定林寺遗址五层石塔(国宝,1962. 12. 30)和扶 余定林寺遗址石佛坐像(宝物,1963, 1. 21)分别被指定为国宝和宝物,加以 管理。至今,对此实施发掘调查,发现了莲池· 中门· 金堂· 回廊址等,实施整修,便于参 观。
详细内容
遗址名称 | 扶余定林寺遗址 |
---|---|
区分 | 遗址发掘调查 |
調査年 | 2008 ~ 2010 |
调查资料 | 无文本资料 |
扶余定林寺遗址(史迹)为百济寺院遗址,位于忠清南道扶余郡扶余邑东南里254一带,在寺院区域内的扶余定林寺遗址五层石塔(国宝,1962. 12. 30)和扶余定林寺遗址石佛坐像(宝物,1963, 1. 21)分别被指定为国宝和宝物,加以管理。至今,对此实施发掘调查,发现了莲池•中门•金堂•回廊址等,实施整修,便于参观。
五层石塔的一层塔身刻有公元660年8月15日唐将军苏定方的“大唐平百济国”铭,碑文末端写有“刊兹宝刹用纪殊功”。石佛坐像在定林寺遗址的讲堂址,可推测,它是高丽时期重建当时的本尊佛。
日帝强占时期,在讲堂址周边出土高丽时期瓦片以后,称寺院为定林寺。该瓦片写有“大平八年戊辰定林寺大藏唐草”。可推测,至少到高丽时期显宗(1028年时期)之前,定林寺一直维持正常运作。
至今,对扶余定林寺遗址的发掘调查包括:在1942~1943年,朝鲜总督府对寺院全部区域实施了发掘调查;从1979~1984年,忠南大学博物馆•扶余博物馆•文化遗产研究所共同对寺院全部区域及莲池实施了调查;1989年,定林寺遗址试掘调查团对旧人蔘厂址实施了发掘调查;于1992年,圆光大学博物馆对讲堂址实施了发掘调查。
在扶余郡制定“关于扶余定林寺遗址整修•复原的事前调查”计划后,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从2008年起,对寺院中心地区实施了全面调查。
于2008年,选定讲堂址及东侧一带作为对象地区,对百济时期讲堂址•东侧附属建筑址•石筑排水路以及高丽时期东回廊址的基础设施实施了调查。于2009年,选定西侧一带、金堂址及中门址等中心地区作为对象地区,对定林寺创建以前的工房遗迹、与定林寺的创建有关的回廊址•石筑排水路•西侧附属建筑址、高丽时期金堂址•中门址以及窑址等实施了调查。通过两次发掘调查发现,定林寺寺院区域采用斜坡式堆土技法而建成。在定林寺创建之前,此处用作工房设施,而在创建后被关闭,到高丽时期1028年以前,加以修建,之后因火灾而破坏,加以重建。2010年实施的第10次发掘调查,范围包括:现保护阁(讲堂址)后边约5,000㎡面积、金堂址与石塔址之间以及讲堂址与金堂址之间。其结果,在现存保护阁后边东侧一带,发现了推测为与百济时期定林寺有关的北僧房址•排水路•挡土墙以及与高丽时期定林寺有关的基础石群。在金堂址与石塔址之间的探索沟上,发现了创建以前堆土层下部的木炭层,可观察创建以前的生活面目。
调查内容
次数 | 调查期间 | 调查机构 | 调查地区 | 调查内容 | 备注 |
---|---|---|---|---|---|
第1次 | 1942年以后的 3~4年间 | 朝鲜总督府博物馆 | 寺院跡全域 | 中門·金堂·講堂、東西の回廊 | |
第2次 | 1979.10.15~1980.3.15 | 忠南大学博物馆 | 寺院跡全域(約9,917㎡) | 中門·金堂·講堂、寺院跡の東北の建物址 | ユン・ムビョン,1982、「定林寺址発掘調査報告書」 |
第3次 | 1992 | 圆光大学博物馆 | 講堂址 | 講堂址の細部調査 | |
第4次 | 1980. 10.11~12.23 | 忠南大学博物馆、国立扶余博物馆、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 | 扶余初中校园西北侧(约2,942㎡) | 南门址基坛、东西莲池、贯穿于莲池的中心通道 | 扶余定林寺遗址莲池遗址发掘报告(1987年) |
第5次 | 1983.11.26 ~ 12.30 1984.4.12 ~ 4.28 |
忠南大学博物馆、国立扶余博物馆 | 第1次发掘邻近地区 (约2,314㎡) | ||
第6次 | 1983.11.26 ~ 12.30 1984.4.12 ~ 4.28 |
忠南大学博物馆、国立扶余博物馆 | 第1次发掘邻近地区 (约2,314㎡) | ||
第7次 | 1989.10.17~12.15 | 定林寺遗址试掘调查团 | 旧专卖厅人参厂址(约59,504㎡) | 高丽时期建筑址2处、百济时期地穴居址1处、井址1处、瓦窑址1处 | 扶余定林寺遗址邻近地区试掘开报(1990年) |
第8次 | 2008. 3.17~11.30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讲堂址、回廊址、附属建筑址等 | 百济时期讲堂、东回廊、附属建筑址、石筑排水路、高丽时期东回廊址 | 扶余定林寺遗址第8次简略报告 |
第9次 | 2009.3.9~2010.2.5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西回廊·金堂·南门址一带等 | 百济时期西侧附属建筑址、西回廊址、石筑排水路、工房遗迹、高丽时期中门、金堂址、窑址等 | 扶余定林寺遗址第9次简略报告 |
第10次 | 2010.7.5~2011.1.13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寺院区域北侧一带(约5,000㎡) | 寺院东北侧境界挡土墙及推测为北僧房址的地区 | 扶余定林寺遗址第10次简略报告 |
扶余官北里百济遗址
扶余官北里百济遗址(史迹),被推测为百济时期王宫址。1982年和1983年,忠 南大学实施发掘调查,发现了百济时期的池塘,于1987年~1988年实施发掘调查,发现了 建筑址、下水道与道路遗址。据此,可推测,此处可能是王宫址。从2001年至今,本研 究所实施了3次发掘调查,发现了大规模工房设施遗址、建筑址、东西方向挡土墙、6座 以上的仓库设施、南北方向排水路设施等。本研究所还有计划,对调查结束地区西侧继 续实施发掘调查。
详细内容
遗址名称 | 扶余官北里百济遗址 |
---|---|
区分 | 遗址发掘调查 |
調査年 | 2005年〜2009年 |
调查资料 | 有文本资料 |
扶余官北里百济遗址(史迹)被推测为最有可能的百济泗泌期(公元538~660年)王宫址。于1982年,在该遗址内,出土了基石与瓦当等多数百济时期文物,被认为最有可能的百济泗泌期王宫址。从1982年至1992年,忠南大学博物馆实施了7次的发掘调查,发现了百济时期池塘、道路与各种建筑址等。基于此,在2001年该遗址被指定为史迹后至今,由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继续实施发掘调查(第8次~第13次)。
在2001~2002年的第8次调查中,在现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南侧与东南侧地区,对已实施过部分调查的池塘,成功完成调查,并发现了百济泗泌期的堆土基地及其外围保护列石、瓦房址以及制造金•银•金铜•铁•玻璃品之类的工房址等
在2003年的第9次调查中,在研究所西南侧地区,发现了百济泗泌期的仓库设施,其内部留有香瓜、猕猴桃、桃子和山葡萄等各种水果种子。这是一种储藏设施,挖深坑后,在其内放入用木板和板材制成的木箱。
2004年的第10次调查范围是,第9次调查地点的西侧。调查中出土了由木箱和石箱组成的多数储藏坑。这证明,不仅储藏物品种类较多,其数量和储藏方式也很多。
2005~2006年的第11次调查范围是,研究所的西侧地区,在该地区发现了大型瓦建筑址。其规模和形态可以与日本古代王宫正殿做比较,此外还发现了木质水箱和瓦导水管路2条,据此能表明百济时期的上下水道系统。其他遗址包括:木箱和石箱仓库、道路与排水路和墙壁。以此为基础,能复原百济泗泌王宫区划及道路系统。2007年的第12次调查范围继续扩大到研究所西南侧地区,发现了石列、瓦列与排水设施等。
在2008年的第13次调查中,发现了2006年对“戊”地区实施调查时出土的2号瓦排水管的残存列,对填埋沼泽地而成的填筑基地、墙壁与挡土墙等推测为北侧境界地区的设施实施了调查。此外,对推测为9世纪中期以后构造物的护岸石筑、自然水路以及推测为建筑基坛的石列1处、井3处等多数遗迹实施了调查。
调查期间 | 调查地区(面积) | 调查内容 | 发掘机构 |
---|---|---|---|
1998年~1992年(第1~7次) | 现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南侧及东侧一带(约3,500坪) | 莲池、道路遗迹、扶苏山脚石筑、井址、建筑址4处、窑址、铁器制作厂1处 | 忠南大学博物馆 |
2001年~2002年(第8次) |
・莲池及其周边(甲地区,约515坪)
・莲池东侧一带(乙地区,约1,400坪) |
莲池西半部未调查部分、工房设施址等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2003年 (第9次) |
・莲池及乙地区完成调查
・对甲地区西侧(丙地区)实施调查(约1,050坪) |
发现了莲池周边木柱列、建筑址及各种坑,对工房设施实施调查,发现了木箱仓库3处(对其中1处实施了调查) | |
2004年 (第10次) |
・选举管理委员会南·西侧(丁地区13,00坪,戊地区1,900坪)
・丙地区木箱仓库2处 |
木箱仓库4处、石箱仓库1处、各种坑、大型建筑址1处、南北侧排水口遗迹1处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2005年~2006年 (第11次) |
选举管理委员会南·西侧(丁·戊地区,约10,000㎡) | ・大型建筑址1处、瓦基坛建筑址1处 ・木质水箱及瓦送水管3处、道路与排水路、墙壁址、各种坑 |
BCH |
2007年 (第12次) |
戊地区西南侧一带(戊地区约1,900㎡) | 石筑排水路、挡土墙及瓦列遗迹、水井 | |
2008年 (第14次) |
己地区西侧一带 | 百济时期石列遗迹等 |
扶余军守里古寺遗址
扶余军守里古寺遗址为百济泗泌期(公元538~660年)的寺院遗址,位于忠清南道扶余郡 扶余邑军守里19-1一带。该遗址在日帝强占时期的1935~1936年实施2次发掘调查中发现。 由日本人石田茂作与齐藤忠等实施了发掘调查,调查期间只有1个半月。调查发现,军守 里古寺遗址为典型的百济式寺院伽蓝结构,即1塔1金堂。调查还发现了附属建筑址钟楼· 经藏址、东· 西回廊址、东方建筑址等遗迹。
详细内容
遗址名称 | 扶余军守里古寺遗址 |
---|---|
区分 | 遗址发掘调查 |
調査年 | 2005年~2011年 |
调查资料 | 有文本资料 |
扶余军守里古寺遗址为百济泗泌期(公元538~660年)的寺院遗址,位于忠清南道扶余郡扶余邑军守里19-1一带。该遗址在日帝强占时期的1935~1936年实施2次发掘调查中发现。由日本人石田茂作与齐藤忠等实施了发掘调查,调查期间只有1个半月。调查发现,军守里古寺遗址为典型的百济式寺院伽蓝结构,即1塔1金堂。调查还发现了附属建筑址钟楼•经藏址、东•西回廊址、东方建筑址等遗迹。此外,在木塔址基石上部,出土了2件佛像,证明军守里古寺遗址为寺院遗址。在其周边地区,出土了多数首饰、金铜片•箱子形砖片等文物,受到了广泛关注。之后,该遗址被指定为国家指定遗产——史迹(1963. 01. 21,指定面积 11,213㎡),加以管理。
对军守里古寺遗址的后续调查,在第1次调查结束70年后的2005年,由扶余郡制定军守里古寺遗址整修•复原计划后,委托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实施了学术发掘调查。此后,对军守里古寺遗址土层的先后关系实施了考古学调查,确认了寺院的正确位置与规模。基于此,实施发掘调查,以表明军守里古寺遗址与宫南池(史迹)的相互关系。
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实施的第3、4次调查中,发现了军守里古寺遗址木塔址•金堂址等遗址的正确位置与规模,还在木塔址基石西侧,发现了坡道。而在第1、2次报告中确认的回廊址与东侧基坦址,由于周边地区的开垦和削平等原因,已被破坏。
在2007年的第5次调查中,对已确认其轮廓的金堂址实施了后续调查,并对寺院区域东侧一带实施了调查。对金堂址的调查中发现,其规模可推测为27.27m×20m,而由于其东侧中心部被破坏,不能确定正确规模。基坛部的构筑方式是,对基坛土的外围实施堀圹后,用瓦与砖等建成。调查发现,南侧和北侧分别采用了合掌式瓦积基坛与垂直横列式基坛构筑方式。此外,在金堂址外围的南•西•北侧中心部分别发现了阶梯址最下部设施。在寺院区域东侧一带,发现了百济时期文物层、圆形敷石设施和瓦废弃址等。对第3次调查(2005年)中发现的瓦积列实施了精密调查,但是作为建筑址及通道设施等遗迹的可能性尚未得到确认。在圆形敷石设施下部发现了烧土层,而未能确认其正确性质。包括该设施在内的东侧一带的遗迹与中心寺院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该地区的总体土层,有计划将通过后续精密调查予以把握。出土文物有百济泗泌期的莲花纹圆瓦当、“己”字铭印章瓦片和鸱尾片等。
2011年,对日帝强占时期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西回廊址和西侧附属建筑址一带实施调查,发现了遗构。西回廊址的遗构层可能由于之后的耕作而被削平;西回廊址西北侧出土百济泗泌时代圆瓦当和陶器的废瓦甒址下部,还发现了南北1间、东西1间规模的建筑遗址。
次数 | 调查期间 | 调查机构 | 调查地区 | 调查内容 | 出土遗物 |
---|---|---|---|---|---|
第1次 | 1935.09.29~10.11 | 朝鲜古迹研究会 | 东回廊址一带 | 发现东侧建筑址 | 椽木瓦、瓦当等 |
第2次 | 1936.09.14~10.14 | 朝鲜古迹研究会 | 寺院区域中心部 | 木塔·金堂·讲堂·回廊址等 | 佛像2件等 |
第3次 | 2005.07.26~12.27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寺院区域中心部 (约5,507㎡) |
木塔·金堂·东回廊·东侧建筑址等 | 莲花纹圆瓦当、“丁己”字铭印章瓦、箱子形砖等 |
第4次 | 2006.04.03~06.30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寺院区域中心部 (约2,000㎡重叠) |
木塔·金堂址等 | 莲花纹圆瓦当等 |
第5次 | 12007.10.29~12.26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金堂址、东回廊址东侧一带 (约1,300㎡重叠) |
金堂·东回廊址等 | 莲花纹圆瓦当、鸱尾片等 |
第6次 | 2011.10.24~11.23.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西回廊址、西附属建筑址一带 (约 2,000㎡重叠) |
西回廊址西北侧建筑址等 | 莲花纹圆瓦当等 |
益山帝释寺遗址
从1993年11月5日至1994年1月5日,圆光大学马韩· 百济文化研究所(团长金三龙)对该遗 址首次实施了试掘调查,发现了排列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木塔· 金堂· 讲堂址等。出土文物有 7世纪前期至统一新罗时期的瓦当之类。除了古寺遗址以外,于2003年5~6月(第1次)和 2004年5~6月(第2次),圆光大学博物馆还对帝释寺遗址东北侧推测为百济窑址的地区实 施了试掘调查。其结果,在调查地区一带出土了多数7世纪前期莲花纹圆瓦当· 塑造天王像 · 墙体片之类,可推测,帝释寺遗址发生火灾后,将其残骸废弃至该地区。
详细内容
遗址名称 | 益山帝释寺遗址 |
---|---|
区分 | 遗址发掘调查 |
調査年 | 2007年~2012年 |
调查资料 | 有文本资料 |
益山帝释寺址(史迹)位于全罗北道益山市王宫面王宫里247-1(宫坪1路)一带。这是百济时代武王统治益山地区时的王室寺院而备受瞩目。属于王宫里遗址的王宫城建于百济武王年间(600~641年),离益山帝释寺址往西1.4㎞。离该遗址往西北约5㎞处有弥勒寺遗址;往北北西约6㎞处有狮子岩等遗址。
对于帝释寺的修建,中国六朝时代文献《观世音应验记》记载着“百济武广王(武王)迁都枳慕密地(益山的旧称),新营精舍。以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武王40年)岁次已亥十一月大雷雨,遂灾。帝释精舍、佛台、七级浮屠乃至廊房,一皆烧尽。”
1993年,圆光大学马韩•百济文化研究所对帝释寺遗址实施了试掘调查,发现了1塔1金堂的伽蓝布局,出土了《帝释寺》铭文瓦和忍冬唐草纹平瓦当等多数7世纪百济时代瓦。
2003年和2004年,该研究所对其间被认为王宫里瓦窑址的帝释寺遗址东北侧地区实施了试掘调查,出土了大量7世纪前期的莲花纹圆瓦当和铭文瓦、被烧毁的塑造佛像及墙体片之类,可推测,这不是瓦窑址,而是帝释寺遗址发生火灾后,将其残骸废弃至该地区。
专家指出,与百济益山迁都说或别都说有关的王宫里遗址(王宫城)可能与弥勒寺遗址有密切关系。此后,从2002年开始,益山市对帝释寺实施了整修工程。研究所从2007年到2012年在遗址内土地收购和建筑拆迁工作完成的地区,正式实施了发掘调查。
第一轮发掘调查(2007年6月~2008年8月)范围包括木塔址、金堂址和讲堂址等寺院中心地区(9,100㎡);第二轮发掘调查(2008年11月~2009年12月)范围包括中门址、回廊址和附属建筑遗址等寺院的外廓地区(15,118㎡);第三轮发掘调查(2011年9月~2012年10月)范围包括讲堂址西侧的收购未完成地区、僧房址、东西侧部分回廊址(16,512㎡),确认了伽蓝布局和寺院规模。帝释寺的伽蓝布局与泗泌期的百济寺院几乎相同,而以规模为例,东西回廊间的距离约为104m,中门和僧房间的距离约为174m,在单一结构中规模最大。
帝释寺遗址的中心建筑,如木塔址、金堂址和方形建筑遗址的筑造方式有一定的特征,按照地形条件,先实施地下开凿工作,夯实基坛基础,继续往地上实施版筑基坛工程。
尤其是,木塔址和金堂址之间的西侧空间又发现了规模和铸造手法跟木塔址相同的方形建筑遗址,为研究帝释寺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该建筑和木塔筑基部的四角,还发现了用于建立基坛基础设施的地下通道。
此外,通过出土的各种遗物,会确认寺院的修建时期。主要出土地区包括金堂址的西侧基坛外侧、木塔址的东北侧基坛一带。遗物以百济忍冬唐草纹平瓦当、莲花纹圆瓦当、印章瓦、统一新罗时代铭文瓦等各种瓦类为主。尤其是在金堂址西侧基坛一带出土了包括完形的20多件忍冬唐草纹平瓦当。此外,还出土了《丁易•丁易寺》铭文瓦、《辰•午•止》铭文印章瓦、箱子形砖、墙体、鸱尾和青铜器片等遗物。
益山帝释寺址与周边废弃地区调查现状
区分 | 調査期間 | 調査機関 | 調査地域 | 調査内容 |
---|---|---|---|---|
寺院区域 试掘调查 |
1993.11.05~12.09 |
圆光大学 马韩·百济文化研究所 |
寺院区域中心部 (1,650㎡) |
· 金堂址、讲堂址 · 圆瓦当等19件 |
废弃地区试掘调查 |
第一次 (2003.03.17~05.12) |
圆光大学博物馆 |
废弃地区 (3,000㎡) |
· 帝释寺建筑废弃地区 · 塑造天王像等64件 |
第二次 (2004.04.06~06.30) |
废弃地区 (3,000㎡) |
· 帝释寺建筑废弃地区 · 墙体片等43件 |
||
寺院区域发掘调查 |
第一次 (2007.06.22~2008.08.14) |
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 |
寺院区域中心部 (9,100㎡) |
· 木塔址、金堂址等 · 平瓦当等274件 |
第二次 (2008.11.26~2009.12.29) |
寺院区域中心部 (15,118㎡) |
· 中门址、东回廊等 · 铭文瓦等32件 |
||
第三次 (2011.09.07~2012.10.12) |
寺院区域中心部 (16,512㎡) |
· 讲堂址、僧房址等 |
瑞山普愿寺遗址
瑞山普愿寺遗址(史迹,1987.7.10)周边有“瑞山磨崖三尊佛像”,它被称为百 济之微笑。于1968年,在遗址内出土了“百济金铜如来立像”,创建年代可追溯至百济时 期。其最古记录为长兴宝林寺普照禅师彰圣塔碑,记载着“于827年投花山劝法师座下, 听□为业,至加良峡山普愿寺受具戒。”据此可推测,9世纪初已有该寺院。《高丽史》 说,高丽景宗1年(975年)和景宗3年(978年)分别建造了光宗王师法印国师的浮屠塔和 浮屠碑。《高丽史》还说,靖宗2年(1036年)在该寺院举行了经律考试,可见,普愿寺 的权势较大。
详细内容
遗址名称 | 瑞山普愿寺遗址 |
---|---|
区分 | 遗址发掘调查 |
調査年 | 2006年~2012年 |
调查资料 | 无文本资料 |
瑞山普愿寺遗址(史迹,1987.07.10)周边有“瑞山磨崖三尊佛像”,它被称为百济之微笑。于1968年,在遗址内出土了“百济金铜如来立像”,其创建年代可追溯至百济时期。据记录,普愿寺在高丽时期迎来了兴盛期,而到朝鲜时期被拆迁,此处被民宅替代。为了实施寺院综合性整修工程,2006年,忠清南道和瑞山市与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签署协议,从2006年到2012年,由国立扶余文化遗产研究所实施了共达7次的发掘调查。
寺院西侧地区有五层石塔,有高丽时代中后期到朝鲜时代后期的层层的寺院建筑遗址。五层石塔周边有上层的朝鲜时代中后期寺院建筑遗址,可推测,这是与普愿寺的最后伽蓝“讲堂寺”有关寺院。
据推测,下层的建筑遗址是高丽时代后期到朝鲜时代初期的普愿寺中心建筑。下部的遗构,按照不同区域,其样式也有所不同,从西回廊和南回廊址看来,中心部分也许被回廊围绕。
南侧的东边修建筑台分界;内部有两层建筑群,上层和下层建筑遗址的中轴不同。南侧的建筑址结构与中心地区不同,可推测,早期寺院建筑是多院式结构。
法印国师宝乘塔、塔碑和文献资料证明,普愿寺曾非常繁荣,其间无法知道正确的创建时期和关闭时期。而通过此次调查,在建有五层石塔的寺院中心地区,确认了最后伽蓝范围和修建时期。此外,在东侧地区的调查中,出土了大量的9~10世纪青瓷等高丽时代遗物,可推测,该地区曾有高丽时代的重建伽蓝。此外,在指定为史迹的大部分地区发现了高丽时代遗构;部分寺院范围还包括东侧山斜面,证明当时寺院规模很大。
然而,普愿寺发掘调查的目的之一,与瑞山磨崖三尊佛像有关的百济寺院,很少可能位于普愿寺址的范围内。为此,还需要对周边地区的调查。
瑞山普愿寺址发掘调查现状表
年次 | 調査期間 | 調査地域(面積) | 調査内容 | 出土遺物 | 備考 |
---|---|---|---|---|---|
第一次 | 2006.03.~2006.06 | 史迹遗址东北侧区域 (1,300㎡) *办公室预选址 |
发现建筑址、墙壁址、通道等 | “丙子”铭文瓦、中国青瓷、, 日晕底青瓷、青瓷碟+二面扁壶(镇坛具)等 | |
2006.06.~2006.12. | 五层石塔周边一带寺院西侧区域 (5,000㎡) |
发现金堂址、连续基脚建筑址等朝鲜时代建筑址 | "普愿寺三宝"铭文瓦、龙纹平瓦当、莲花纹圆瓦当、青铜净瓶、靑瓷盏托等 | ||
第二次 | 2007.03.~2007.12. | 寺院西侧区域(7,703㎡) | 发现墙壁址、建筑址等,调查金堂址等中心建筑址的细部 | 元祐通宝、金铜风铎、鬼目纹平瓦当、“三宝”铭文瓦、“内赡”铭文粉靑印花纹碟、墨书名白瓷等 | |
2007.10.~2007.12. | 上水工程区域 (443㎡) | 发现墙壁址、附属设施等 | 青瓷、粉青瓷、白瓷等 | 超常规发掘调查 | |
第三次 | 2008.03~ 2008.12. | 寺院西侧区域 (16,130㎡) |
对侧区域建筑址的细部调查,发现长方形建筑址、墙壁址等 | 金铜菩萨坐像、金刚铃、“大普愿寺”铭文瓦等 | |
石造-幢竿支柱周边寺院东侧区域 (7,500㎡) |
陶器大壶、铁制鼎、青瓷折腰碟、唐草纹平瓦当等 | ||||
第四次 | 2009.04~ 2009.12. | 寺院西侧区域 (23,630㎡) |
对西侧区域建筑址的细部调查,发现东侧区域墙壁址、建筑址等 | 金铜如来立像、梵字莲花纹圆瓦当、 唐草纹平瓦当、莲花纹砖、白瓷钵、青瓷莲峰等 | |
寺院东侧区域 (2,200㎡) |
|||||
第五次 | 2010.05.~2011.04. | 寺院西侧区域(13,168㎡) | 对西侧区域建筑址的细部调查,发现西南侧一带建筑址7处等 | 金铜如来立像、梵字莲花纹圆瓦当、白瓷钵、陶器夜壶等 | |
第六次 | 2011.05.~2011.12. | 寺院西侧区域 (22,403㎡) |
对西侧区域建筑址的细部调查,发现筑台、南侧与北侧一带的下部建筑址等 | 梵字莲花纹圆瓦当、宝相花纹平瓦当、鱼骨纹系列瓦、镐纹陶器瓶、 铁画纹瓶、白瓷钵、青瓷碟等 | |
第七次 | 2012.03.~2012.11. | 寺院西侧区域 (6,800㎡) |
对西侧区域建筑址的细部调查,发现南侧和西侧一带的下部建筑址等 | 莲花纹砖、鸱尾瓦、鸱尾、陶器大壶口沿及壶部、青瓷折腰碟、白瓷盏等 | |
寺院东侧区域 (36,746㎡) |
发现建筑址、墙壁址、附属设施等 | 镶嵌青瓷盏托、青瓷花盆、日晕底青瓷、陶器大壶、石制印章、鱼骨纹瓦等 | 试掘调查 |
扶余地区百济古墓地表调查
扶余一带是过去泗泌百济都城的所在地。据研究,有史以来,移居群体和土著群体的变迁, 使该地区出现了不少坟墓制度。该地区已发现的重要遗址包括:陵山里、芝仙里、罗福里 和楮石里等古墓群。此外,还实施地表调查,发现了多数新的百济古墓群。扶余地区的古 墓群呈百济后期坟墓形式,即断面六角形横穴式石室坟形式。因此,相关资料的持续收集, 会为研究百济时期提供丰富的资料。我们实施古墓地表调查,目的包括:在百济时期古墓 等不少文化遗址被盲目的建设工程所破坏的情况下,文化遗址原形被破坏之前,充分确保 遗址所在地区资料,为未来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在今后的开发计划实施前,为研究遗迹保 存对策提供所需资料。
详细内容
遗址名称 | 扶余地区百济古墓地表调查 |
---|---|
区分 | 遗址地表调查 |
調査年 | 1992年~2003年 |
调查资料 | 无文本资料 |
以扶余郡一带为对象实施百济古墓地表调查,其目的在于,把握分散于扶余郡的百济古墓位置及现状,为今后学术研究和遗址整修提供基础资料。为此,本研究所从1992年起每年均对扶余地区2个面的百济古墓实施了精密地表调查,最终调查地区为2003年的窥岩面与恩山面一带。
调查资料
调查地区:扶余邑一带(1992.12.14~12.19)
扶余郡草村面、石城面一带(1994.3.8~3.20)
扶余郡南面等(1995.9.18~10.7)
扶余郡草村面、石城面一带(1997.2.13~2.24)
扶余郡外山面、林川面一带(1998.3.23~4.14)
扶余郡忠化面、良花面一带(1999.3.9~3.30)
扶余郡场岩面、世道面一带(2000.2.12~3.15)
扶余郡南面、玉山面一带(2001.2.12~3.9)
扶余郡内山面、鸿山面、九龙面一带(2002.2.21~3.20)
扶余郡九龙面、恩山面、窥岩面一带(2003.2.10~3.7)
调查成果
扶余郡一带是百济最后王都泗泌都城的所在地,在扶余郡各处分布着古墓、古寺等不少遗址,可以观察百济时期的文化与历史。尤其是,古墓保持着传统形式,通过古墓发掘发现的古墓结构、形式和文物等,为研究当时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等文化提供宝贵资料。因此,百济古墓研究会表明当时扶余地区土著群体的势力范围与文化。
迄今为止,在扶余郡一带发现了120余处百济古墓群,包括日帝强占时期实施发掘调查的陵山里古墓群,其数量较多。本研究所从1992年起对扶余郡全部面地区实施了地表调查,发现了70余处新的古墓群,发行了4份报告。本研究所发现的古墓大多数为百济泗泌时期的横穴式石室坟,用板石建成。在窥岩面合井里•午水里•咸阳里,发现了新的大规模古墓群,其规模与已发现的扶余邑陵山里•盐仓里一带古墓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