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监测

用生命科学技术,对防止木材、石材、金属等文化财产的生物学破坏、纸类•纤维类等有机质文化财产的生物•化学影响力进行科学研究,并对石雕文化财产进行保存环境监测,以研究石雕文化财产的损坏防止方案。



关于对文化遗产防治生物损害的研究

image

为防止昆虫和微生物对纸张、木材和纤维类等有机文化遗产的损害,保护文化财产,我们正在对文化遗产的受损情况及原因进行研究。特别是采取包括开发天然药材制成的防虫防菌剂(专利号:第0421538号)等一系列措施,将古代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力求最大限度地将生物危害降到最低点。同时,调查传统韩纸和纺织品的物理及化学变化,以加强对材质损伤原因和永久保存方法的研究。

木结构文化财产遭受生物破坏情况的现场调查

为对木结构文化财产的保存状态、遭受病虫害破坏的情况(按原因分类)进行调查,从而进一步摸索出防止木结构文化财产遭受生物破坏的保护方案,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对木结构文化财产的木材造成危害的昆虫有烟草甲、褐粉蠹、白蚁以及各种蜂类(木蜂、细腰蜂等)。此外,木腐菌、潮湿造成的腐烂、皲裂/破坏造成的破坏也比较常见。


木蜂对木材造成的破坏

image 遭白蚁破坏的立柱
image 遭白蚁破坏的河防表面
image 遭木蜂穿孔的立柱
image 遭木蜂穿孔的龙头

烟草甲对木材造成的破坏

image 遭烟草甲破坏的墙壁Ⅰ
image 遭烟草甲破坏的立柱Ⅱ

褐粉蠹对木材造成的破坏

image 遭褐粉蠹破坏的立柱Ⅰ
image 遭褐粉蠹破坏的立柱Ⅱ

腐烂对木材的破坏

image 遭木腐菌破坏的立柱
image 因潮湿而腐烂的木材

防止木结构文化财产遭白蚁破坏的举措

监测调查

为防止木结构建筑遭受白蚁破坏,先安装监测用木片,然后进行定期监测。借助这种监测作业可以掌握周围地区白蚁的分布情况。如发现的确存在白蚁灾害,可对周围的木结构建筑进行除白蚁处理,以及减轻白蚁危害。


监测调查
- 场所:五大宫(2000年~2003年)

image 监测用木片安装情景(2002年7月)
image 遭白蚁破坏的监测用木片的情况Ⅰ(2002年7月)
image 遭白蚁破坏的监测用木片的情况Ⅱ(2003年6月)

烟熏处理

烟熏处理是一种将木结构建筑完全覆盖后进行杀虫杀菌处理的方法,对文化财产造成的药物灾害小,杀虫杀菌效果显著,堪称文化财产防治病虫害的最理想方法,因此被广泛使用。不过,由于没有任何药物残留,为防止生物灾害再发,须采取相应后续处理措施。韩国一般使用溴甲烷(Methyl bromide)和聚氧化丙烯(Ethylene oxide)混合气体进行烟熏处理,混合比例为86:14。


烟熏处理的实例(长水郷校・大成殿)

image 长水郷校・大成殿
image 安装脚手架及屋瓦保护台
image 完了烟熏被覆
image 安装测定煤气浓度的软管
image 安装效果判断用供试虫・供试菌
image 使用汽化器投入烟熏药剂

土壤处理

土壤处理是一种通过在木结构建筑物台基或周围喷洒杀虫剂防治白蚁侵入的方法,所喷洒杀虫剂可形成一层白蚁防御膜。不过,这种处理方法必须在综合考虑对周围水质的污染、居民和动植物安全等情况后进行。


土壤处理的实例

[国宝宗庙・正殿]-2001年8~9月

image 建筑物底面的穿孔
image 使用穿孔高压注入杀虫剂
image 在正殿后面(柱子和墙壁之间)注入杀虫剂
image 在正殿前面注入杀虫剂后状态

蚁群清除系统

土壤处理是一种通过在木结构建筑物台基或周围喷洒杀虫剂防治白蚁侵入的方法,所喷洒杀虫剂可形成一层白蚁防御膜。不过,这种处理方法必须在综合考虑对周围水质的污染、居民和动植物安全等情况后进行。


蚁群清除系统实验研究
- 场所:宗庙(2000年7月~2001年12月)

image Global station
image Single Station

蚁群清除系统

image 安装蚁群清除系统
image 实施定期检测
image 正对检测用木片进行破坏的白蚁
image 投入蚁群清除用饲料(bait)
image 正在进行破坏饲料(bait)的白蚁
image 饲料(bait)的白蚁清除效果

石质文化财产保护情况研究

露天文化财产受气象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与存放在室内的文化财产相比,容易遭受个红化学物理作用、人为等因素的破坏。因此,我们正在对石窟庵、瑞山磨崖三尊佛像、泰安磨崖三尊佛像等国家重要文化财产进行环境监测和保护情况调查,研究受破坏程度和原因,并计划制定和实行长期保护方案。

image 瑞山磨崖三尊佛像
image 泰安磨崖三尊佛像
image 雲住寺石佛群
image 雲住寺微气象測定

石窟庵(国宝) 保护情况研究

image

石窟庵由金大城奉王命修建,新罗景德王10年(751年)开工,惠恭王10年(774年)竣工,最早被命名为佛国寺(后来改为石窟庵)。采用吐含山半山腰上的白色花岗岩人为建起石窟,石窟内共雕刻有40尊佛像,佛像以本尊佛释迦牟尼为中心,菩萨像、弟子像、力士像、天王像等分布在四周石壁上。如今,40尊佛像只剩38尊。石窟庵石窟是把新罗佛教艺术推向巅峰的最高杰作,建筑、水利、几何、宗教、艺术等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更受瞩目。石窟庵石窟已被指定为国宝,由有关部门负责保护。1995年12月,石窟庵石窟和佛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石窟庵而进行的管理和修护现状

韩日合邦前后,日本开始侵略韩国,义兵运动风起云涌,日本军队为镇压义兵发动多次战争,并对韩国文物进行大肆掠夺。在此过程中,石窟庵石窟前堂崩溃,石窟顶部有一部分遭到破坏。日本首次发现石窟庵正是在这一时期,尽管日本人出于避免石窟庵面临危机而进行了若干次维修,但这些维修却在接过上给石窟庵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日本仅把调查工作不充分搪塞为主要原因。


1.日本强占期的修护和管理情况

在这一时期,日本人进行的大规模维修前后共三次,日本人还在1933年和1945年用蒸汽清除过青苔。

  • 次施工(1913~1915)
    • 维修前,石窟庵顶部石材约有三分之一脱落,残留部分也岌岌可危,位于中央的佛像有可能受影响,而且大量沙土进入石窟内部,使石窟庵更加破落不堪。本次施工重点在于用重新雕刻的石材替换掉遭到破坏的旧石材,并对石窟进行重新修整和加固,以将其从坍塌的边缘挽救回来。结果,他们用混凝土把石窟庵连成一个整体。
  • 第二次施工(1917)
    • 第一次施工完成后,石窟内出现漏水现象。因此,把石窟外的泥土清除干净,然后用砂浆和粘土进行了防水处理。
  • 第三次施工(1920~1923)
    • 第二次施工后,漏水现象仍有发生,因此进行了大规模防水施工,新修了防水层,并对排水设施进行了完善。
  • 日本强占后期的管理情况
    • 第三次施工后,仍出现结露和漏水现象,导致石窟内部出现青苔。根据有关记录,日本人在1933年和1945年用蒸汽进行了清除青苔的作业。

2. 解放以后的管理情况

解放以后,社会仍一片混乱,加上战乱不断,石窟庵被闲置,几乎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由于石窟内部污染严重,1957年进行过清洗,并引起人们对石窟庵的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应该保护石窟庵并对石窟庵的状态表示忧虑。1958年到1961年,维修工程调查审议会成立,进行了各种调查。1961年到1964年进行了第四次大规模维修,对前室进行了扩大,安装了石结构建筑,石窟外墙做成双重穹庐形式并进行了防水处理。但是,第四次维修后出现结露现象,因此在前室安装了出入门,还安装了空调。1976年到1977年进行了部分维修,安装了玻璃墙,改进了内部照明,扩大前面基台的规模,禁止游客出入。


3. 石窟庵的保护环境

1961年到1964年进行的维修施工通过修建双重穹庐和前室解决了漏水问题,但表面却出现结露现象。1966年安装空调后,石窟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被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此后,每十年更换一次空调。目前正在使用的空调是1998年安装的。

  • 保护环境调查
    • 定期(一年四次)检修保护环境测定仪器及收集测量资料,定期(一年四次)对石窟内部及双重穹庐内部结露现象等保护情况、空调、应急发电机等进行调查和检测。
image 石窟庵的保护环境检测现况
image 远距离监控系统

Banne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Cooperation 文化财厅 國立古宮博物馆 Korea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UNESCO